莎士比亚戏剧的读后感

时间:2024-07-15 23:44:09
莎士比亚戏剧的读后感

莎士比亚戏剧的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莎士比亚戏剧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莎士比亚戏剧的读后感1

当人们用曼妙的言语以真爱之名,献上悦耳的真诚,那时候自己就该提防了。甜言蜜语,比沼泽更快让人沦陷其中。

如果沉醉其中,万劫不复的可能不只是一个人。

男女在相爱时,会互相迷惑,曼妙的身姿,悦耳的嗓音,有力的臂膀,不凡的气度,都只展示了彼此最美好的形象和姿态,然后使双方都沉陷进入迷阵。

只有在步入婚姻的殿堂,离开了海誓山盟,离开了风花雪月,琐碎的日常里,才会真正了解彼此最真实的面貌。

真心,当没有经过对比和考验,它总不被看重的,但是经过试探,真心也会鲜血淋漓。

李尔王为了避免他死后,他的女儿们开始劳民伤国的领土之争,在他在位时,就开始分配实权和国土给他的女儿们。

他只是想倚仗女儿们对父亲的爱意和尊重,自由自在的度过晚年。但是他却用一种最不恰当的方式去测量,女儿对他的爱意。

他认为,爱他越深的女儿,越能用极致瑰丽曼妙的言语去赞叹爱意。所有靠言语才能呈现的美丽,也必然会随着行为举止的无力而消散。

可惜没有人能轻易明白。如他所愿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都用浩大华丽的言语,去表述她们对父亲的爱意。李尔王对此感到无比的愉悦,也让她们得到了相应赞美程度的国土。

但他最宠爱的小女儿,却没有依照他的要求,赞美他,李尔王对此极度愤怒。他不能忍受小女儿只用这一句,词汇粗糙但真实的话,去表达对父爱的赞美“我是个笨拙的人,不会把我的心涌上我的嘴里;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即便他的小女儿可以把余生都服侍他,不再嫁人 ,李尔王也始终认为这太浅薄。他总想用比拟天地的光芒,至高无上的品德,去展示他的英雄气概。即便他没有此类德行,他也想从他人口中获得荣耀 。

为了那虚假的盛名,李尔王和她断绝了关系。他的小女儿没有继承他的一寸土地,全分给了她的姐姐们。他的小女儿也被赶出了他的王国。

幸而他的小女儿──考狄利娅,即便没有任何嫁妆,高尚的品德,终究是受着祝福的。她的德行,感化了法国国王,她成为了另一个国家的王后。内心充盈却身无分文的人,比起坐拥权势的人一点也不落魄。

命运从不被谁指使,按着谁的路子走。李尔王期盼的放权后的自由,最后还是没有走到他的命里。

他带了100个侍从来他的大女儿的领土居住,结果他只剩下50个侍从,他自由的意愿被枉顾,失去权利的父亲,完全得不到大女儿应该有的尊重。他气愤的带着剩下的50个侍从离开,希望从二女儿这边得到安慰。

即便丧失权利,但为人的权利一样不会离去。为父为母,就该为儿女的品行承担责任。为儿为女,就该为父母的安康履行天职。不论人在处于哪种境地,都应该享受的平等的人权。

但李尔王还是没有享受到为父的权利和尊重,他在暴雨天被二女儿赶出家门。不知道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痛噬人心。被大雨侵蚀,落魄不堪的他,终于明白权利背后丑陋人性的真相。也才明白除了皇宫和贵族们的房子是金碧辉煌的,平民百姓们的茅草屋都可能挡不住风雨。

挚爱李尔王的小女儿也对父亲遭受这样的苦难而悲伤和愤怒,她向她的姐姐们发兵,想给父亲挣回个公道和惩戒如此行为的姐姐们,但是她最后战败被杀,李尔王问讯也悲痛致死,那两个不安生的姐姐也没落的好下场。

人间悲剧莫过于此。亲情被束缚在贪婪的牢笼里,即便善于伪装,贪婪的.表面如斯美好,深藏的奸邪也会渐渐露出马脚。贪婪最终将吞噬完每一寸血肉和罪恶。

我只想让我的眼睛,看尽真善丑,看得了真,识得清假。日子和时光都还很长。

莎士比亚戏剧的读后感2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讲述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充满了行动,人物真实可信,语言具有魔力,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深邃的人文关怀。他深入地研究人性,了解人性,他的宽容、博爱和怜悯心感染了所有人,不管是好人还是“恶人”。他的作品表现多重性格,他对罪恶具有清晰的洞察力,对英雄主义的高度评价无人能及。他认为,人类自身可以克服罪恶。他说:“他们是善与恶的混合。”他的人物具有惊人的现实感,有的是愚蠢的善人,有的是可爱的坏人,就是好人也有缺点。他认识到,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构成的,连呆子、罪犯、疯子也很迷人。他刻画的人物比现实更高大,拥有超人的能量和壮丽的作为。他们代表着激情勃发、力量非凡的人类境界,不管是行善还是作恶。《莎士比亚戏剧故事》有莎剧故事12部:其中7部喜剧故事,包括《暴风雨》、《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冬天的童话》;以及5部悲剧故事,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丹麦王子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这十二个故事都是以惩恶扬善的为题,类似于中国的“三言两拍”,意象传神、意境迷人、情节丰富、人物个性突出、心理描写细腻,所展现的人性千姿百态;喜剧和悲剧都充满诗情画意和真善美的光辉。

《哈姆雷特》精彩内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究竟哪样更高贵,去忍受那狂暴的命运无情的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一个干净。

去死,去睡就结束了,如果睡眠能结束我们心灵的创伤和肉体所承受的千百种痛苦,那真是生存求之不得的天大的好事。去死,去睡,去睡,也许会做梦!

唉,这就麻烦了,即使摆脱了这尘世可在这死的睡眠里又会做些什么梦呢?真得想一想,就这点顾虑使人受着终身的折磨,谁甘心忍受那鞭打和嘲弄,受人压迫,受尽侮蔑和轻视,忍受那失恋的痛苦,法庭的拖延,衙门的横征暴敛,默默无闻的劳碌却只换来多少侮辱。但他自己只要用把尖刀就能解脱了。

谁也不甘心,呻吟、流汗拖着这残生,可是对死后又感觉到恐惧,又从来没有任何人从死亡的国土里回来,因此动摇了,宁愿忍受着目前的苦难而不愿投奔向另一种苦难。

顾虑就使我们都变成了懦夫,使得那果断的本色蒙上了一层思虑的惨白的容颜,本来可以做出伟大的事业,由于思虑就化为乌有了,丧失了行动的能力。

感想:

故事发生在十三世纪丹麦的京城艾尔西诺。丹麦国王在花园打盹时突然死去。他的弟弟克劳迪亚斯接替王位,又娶原王妃为妻,前国王的儿子哈姆雷特对父亲的死因有所怀疑,忧郁过度,终日愁容满面。他听从好友的劝告,半夜跟出现在城堡上的父亲幽灵相会,终于得知父王是克劳迪亚斯与母亲合谋害死的。为了取得证据,他特地请来了一批戏子,在王宫里演出一出十分相似的杀人剧,将父王当时被杀的经过表现出来。哈姆雷特一看母亲与叔叔的反应,便明白了真相。读完这一剧,我认识了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扳正过来”这句豪言壮语到“是活下去还是灭亡,这是个问题”这句绝望的叹息的全部心理背景。实际上,哈姆莱特的尴尬在于一个纤弱而又明达的心灵肩负着与其行为能力不相称的重任,比坦特鲁斯更难堪饥渴,比西绪弗斯更枉费心力。用歌德的说法,“这是一株橡树给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红嫩绿的昂贵的花瓶里。”在哈姆莱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环境的残暴性是如此相反而又相成,以致这个独特的性格在内涵方面显得密致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显得博大而深广。其实就是如此的扑朔迷离,让我的同情也不得不转移到配角奥利菲亚的身上,她是如此的年轻,心灵和身体都没有成熟,种种柔情连她自己都不明其所以然,便提前油然而生,爱和恨一起压挤着、煎熬着她脆弱的身心。

《莎士比亚戏剧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